3次报道,引发3个热点。河南乡村教师丁学玉的遭遇最近牵动人心。2月23日,一篇电视报道,《26年后才知被“辞退”谁造就了“黑户”教师?》,68岁的丁老师进入公众视野,他质疑“辞退”无缘无故,让他丢失教师身份。在新闻中,被剪辑进去的河南鲁山县委群工部部长汤钦意外走红。镜头里,他正在脸上抹几把护肤膏,同时回答问题:“我是当领导的,不可能每件事都知道具体”……教师蒙冤、官员麻木,追打,但调查后的事实却呈现出一个完全不同的版本。(详见2月29日澎湃新闻)
网络时代,信息传播速度之快,范围之广,简直是超乎想象。有时,一件事情在尚未调查清楚之前就在网上发酵传播,公众偏听偏信,导致一系列的问题。
今年以来,一篇上海女孩跟随男友回江西老家过年的帖子引发了网友的热议,贫富差异,城乡差异,婚姻门当户对,本外之争等等,真是不亦乐乎。随后,一篇回乡见闻,农村大妈组团约炮的报道又在网上传扬开来。网友们往往就事论事,不挖掘根源,不深究底细,不辨别真假,又开始炮轰,又开始热炒。不过,这两篇帖子最后都被证实为虚假信息。再如报道中的“抹香香”事件,乡村教师的遭遇牵动人心,领导“抹香香”瞬间就成为众矢之的,然而,事情的呢?“抹香香”领导并非无所作为,乡村教师当年成绩并非最好,还违反计生政策等等。剧情“反转”之后,此事又该何去何从呢?
以前看电视剧时,主人公不论男女,总是“白莲花”一朵,说好听点是正直善良,没有心眼,说难听点就是缺心眼,小人一句煽风点火,主人公就听到心里,从此误会不断,剧中的其他配角更是“一句话”的事儿,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,没有自己的思想,被别人牵着鼻子走。当然,出于文学艺术的需要,无巧不成书也可以理解。可是现实生活中呢?那么多鲜活的人,鲜活的思想都到哪里去了?特别是网络上,一旦一个热点被炒作,当事人处于风口浪尖时,总会遭遇网民的群起而攻之。毕竟在网络上,发表言论不必太顾忌,于是见风就是雨,再加上部分媒体的有心利用,于是“一边倒”的事情也就见惯不怪了。就如前两年成都女司机在天桥下被暴打的事情,一开始,网友们同情女司机,谴责打人凶手。随着调查深入,女司机故意变道挑衅的事情公开,网友们又开始倒向,人肉女司机,骂女司机活该。可是,大家不觉得这样的事情很恐怖吗?全面客观本应是每一个人看待问题的基本态度,处理问题的基本原则,可是,往往在没有完全调查出来时,公众已经先入为主,给当时者贴上了“好”与“坏”的标签,如此态度,怎能公平呢?
回到报道中,丁老师在乡村讲台上兢兢业业奉献几十年,是全县的教育先进工作者,深得当地人的好评,肯定是一位好老师。可是,丁老师线年后才知被辞退”吗?无论是考试成绩还是离教证,都有档案可查,再加上当时的计生政策,超生“一票否决”,丁老师被辞退并非无中生有。丁老师从教几十年,如今年老,希望和其他公办教师一样享有应有的退休待遇,这是他的诉求。对于类似事情,相关部门本就应积极争取协调,让民办教师不至于伤心流泪。一瓶廉价的大宝,一个无意的动作,竟让当地群工部部长汤钦意外走红,“抹香香”一词横空出世。但是,汤钦与老师相当熟,也为丁老师的事情积极争取协调。可是,视频中,“抹香香”的动作却让一个推诿、麻木、漫不经心的官员形象深入人心。上班时候,面对群众的诉求,“抹香香”的动作实在是不太雅观,这样的工作态度实在不检点,这样的工作作风也不是一个国家工作人员应有的作风。只是,不能因一个“抹香香”动作就抹掉汤钦为丁老师做的一切。
在这里,无意为谁辩白,只希望网络时代,面对浩瀚如海的信息,公众一定要擦亮眼睛,用心辨别每一件事,慎重发言,不要人云亦云。媒体报道一定要客观求实,不要故意歪曲隐瞒;一定要引导正面,积极向上,不要为吸引眼球而故意寻找噱头。
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,监督在惩恶扬善,激发正能量,增强公众的主人翁意识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。不过,要更好的发挥监督作用,要在不违反、不违反相关准则的前提下,被监督者不能拒绝监督;同时新闻媒体也要做到事实准确,才有利于推动实际工作。(文/李逍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