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段时间,我带着“问道中国”的二十多名创业者和企业家,调研义乌,遇到了一位做纸吸管生意的创业者。
对。就是那种很多饮品爱好者非常“讨厌”的,纸质吸管。今天你在各种咖啡店、奶茶店看到的纸吸管,很多就是从她家生产出来的。出厂价也不贵,4分钱一根。贵一点的,8分钱一根。
分?我有多少年没有见过“分”这个计价单位了。于是,我有些好奇地问她,4分钱一根的纸吸管,1年下来能做到多大的规模?
啊?本来我只是随口问问,现在你可得跟我好好说说了。怎么做到的?利润率有多少?能教教我吗?接着呢?然后呢?还有吗?
涨价之后,上海迪士尼乐园最便宜的单日票价格,也就是大部分工作日的“常规日价格”,从435元上涨到了475元。最高的单日票价格,也就是中国法定节假日、迪士尼特别活动日等等“高峰日价格”,从769元上涨到了799元。
换了的乐园,可能一涨价,就要面临巨大的销量压力。但是,根据上海迪士尼的小程序显示,6月19日中午,也就是正式涨价之前,迪士尼的瞬时客流量超过了4万人。而在6月25日下午1点30分,也就是正式涨价之后,迪士尼的瞬时客流量仍然维持在4万人以上。
我相信,大部分创业者都不会抗拒拥有这样的能力。但是,我想请问,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:为什么有的人涨了价还活得好好的,有的人一涨价就死?这种把东西卖贵的权力,到底是从哪来的?
但是你说,它还能自动升空,帮农民喷洒农药,节省大量的劳动成本。这个好,这个好。大概能值15000元。
在绝大部分的市场里,能把产品做到“值500元”这个水平的人,得有个几万人,甚至几十万人都不止。而能做到“值15000元”这个水平的人,可能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了。
所以,很多真正拥有极致价值的产品,还干不过粗制滥造但薄利多销的劣质品。最后,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的环境,还伤了很多追求价值的创业者的心。
这意味着,原材料成本,工人成本,管理人员成本,机器轰鸣的成本,租金成本,运输成本,损耗成本……所有成本,都要在4分钱里覆盖掉。
手机壳?手机壳有什么好奇怪的?这怎么会是没人干的事呢?中国的街头巷尾,到处都是。再说了,一个手机壳才卖几个钱,能有多少利润?
美国人估计也没见过这些玩意儿,新奇得很。直播间里很多观众就说,我也想要,我也想要,能帮我也做一个吗。想要贴玩偶的,想要贴小兔子的,想要贴大香蕉的,可以吗。
做一个手机壳20分钟,观众也就看20分钟。停留时长增加,转化率也提高,感兴趣的观众还会转发。从流量到转化,形成闭环。
她告诉我,一个手机壳,物料成本,加上物流成本等等,一共10美元。在直播间,卖45美元。一个手机壳,赚35美元。按照6.8的汇率计算,一个手机壳能赚238元人民币。一天,能卖20多个。
她嘴里一边说着,我脑子里一边飞速算着。那这一天,能赚4000多块。一个月,就是十万。一年......嗯,也是年入百万的生意。
可是你看,在夹缝里,还是有那么多的机会。整天坐在北京国贸CBD,坐在上海恒隆广场,是看不到这些机会的。
当然可以。只要不是涉及到网络效应、技术壁垒这些拥有深深护城河的模式,理论上,你都是可以抄的。
比如,跨境电商。过去,一套5000块钱的中国皮沙发,销往欧洲可能能卖到5000欧元,也就是约50000人民币。因为中间有很多环节要赚钱,采购商、贸易商、总代、物流、分销、超市,等等等等。现在,有了互联网,中国的沙发厂就可以直接在网上把沙发卖给欧洲人,售价也能从5000欧元下降到3000欧元。用户多省钱,工厂多挣钱。
最有效的办法,就是建立起自己的壁垒。比如无形资产,比如转换成本,比如网络效应,等等等等。在壁垒之中,你才是安全的。
可是,这些壁垒,这些深深的护城河,几乎都意味着一笔长期的、巨额的、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生效的投入。我啥都不缺,就是缺钱,怎么办?
别人也做手机壳,那我能不能做得比他更好看?别人一天做20个手机壳,那我一天能不能做到40个?别人一个季度主打一款手机壳,那我能不能一个月就迭代出2.0版本?
前段时间,媒体平台上有一个引起了热议的话题:快消茶饮品牌这么多,最终赚到钱的,为什么偏偏是这个最便宜、最穷酸的蜜雪冰城?
因为成本优势。别人的一杯饮品,各种人力、店租、原材料等等成本加在一起,可能得有个15块钱了,卖到18一杯,才有钱赚。你的一杯饮品,成本可能也就是那么3块钱,那你卖6块钱一杯,就能赚到和别人同样的利润。卖7块,就能赚得比别人多。
要规模,就是用“大量”换“低价”。在上游,我这么多的门店,同时找你拿原材料,能不能给打个折?别人一次买几十箱,我一开口就是上万箱,这生意你是做还是不做?向下游,用“大量”分摊“固定成本”。店租、设备,都是固定成本。但是,摊在100个人头上,和摊在10000个人头上,就成了完全不同量级的概念。
换一个小办公室,精简过分冗余的队伍,出门记得随手关灯,这些都可以直接提升内部效率,降低成本。
当你的公司只有10个人,20个人时,有什么事情喊一声就可以了。实在不行,一起喝杯咖啡,吃顿火锅,也就都解决了。大家很快能传递信息,把事情讲清楚,然后回去接着干活。
但是,当你管理很多人时,100人,1000人,你会发现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是严重不够用的。喝咖啡?你喝得过来吗。吃火锅?那你一个星期顿顿吃火锅都不够。
比如,一名客服,收到客户投诉之后,应该怎么处理?比如,一名销售,面对从未接触过的客户的时候,应该先说什么,后说什么?比如,一名运营,面对着海量数据的时候,怎么知道这个数字代表着什么,那个数字又意味着什么?
这些过来人跌跌撞撞,花了10个步骤才走完的弯路,能不能总结下来,形成一份list、一张、一份黑名单、一本工作手册,让后来的人照着走8步、7步就能完成。
比如,很多公司都会引入CRM(客户关系管理系统)。见面记录、会议纪要、客户联系方式等等信息,都可以上传系统。这样,既能保证销售按照流程做事,也能确保客户资源属于公司。
一位同学问我,当我们在做产品的时候,我们到底是在做什么?是漂亮的外观吗?是优越的功能吗?是极致的做工吗?